【醫生不足】團結香港基金歡迎港府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 強調縮短病人輪診時間最重要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5/27 16:55

最後更新: 2021/05/27 18:06

分享:

分享:

行政會議成員兼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團結香港基金於今(27日)發表第二份關於醫生人手短缺的研究報告,表示歡迎政府提出修例,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並希望政府改善引入、培訓、認證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機制,在不影響本地醫科生實習、就業和培訓的前提下,加大力度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期望能增加本港醫療人手,縮短病人輪診時間。

基金會發表第二份關於醫生人手短缺的研究報告建議,港府應加強醫療人手規劃上的管治,包括應要求醫專為其於組織、監管、評核及認證專科培訓和資格的法定權力問責,並應清晰公佈所有非本地專科資格的認證及承認准則。同時應為香港可考慮為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實習機會以及明確的事業發展路徑,執業資格試的內容及評核標準亦應適時檢討。同時建議政府繼續完善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專科培訓安排,醫專及醫管局合作考慮向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綜合合約等。

基金高級副總裁黃元山表示,非本地培訓醫生曾經是醫生人手重要來源,後來制度被廢除,等於「打跛了公營醫療系統其中一隻腳」,令本港醫療系統多年來「單腳跳」。 他指,過去兩年與有限度註冊醫生傾談發現,多方意見都質疑本港正自建圍牆,令很多在海外讀醫的港人子弟「歸家無門」,認為政府今次修例,是在原本專業階梯的「掘頭路」,打開小小的通道,但強調修例不可解決所有問題,建議當局增加財政承擔,責成醫管局及衞生署招聘各級別的醫生,因政策改變涉及很多醫療機構服務提供者,認為各方要坐言起行,針對落藥,令本港醫療系統藥到病除。

行政會議成員兼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亦表示,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值得支持,政府透過修例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是打開一道小門,希望協助醫管局或公營醫療機構稍為扭鬆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為公營體系提供更多培訓空間,讓公營機構醫生有喘息機會,認為修例值得支持。

他形容,本屆政府雖然無「水晶球」,但每屆政府在5年任期內,都有權提出修訂,形容當局毋須做任何事,為下屆政府做設定,他否認有政治目的,指以往每次提及醫生供求問題時,都會有很多相關的陰謀論或政治化的說法,又或者有人將討論與政治論述掛勾,希望市民及專業團體實事求是,強調本港需要解決目前醫生人手短缺的嚴峻問題。

他指出,政府完成兩個「十年建院計劃」後,啟德醫院將成為本港最大型的醫院,但到時是否有足夠醫護,是很大問題;又指公營醫療體系的困局和失衡情況要政府多方面解決,不能單靠增加醫生人手,認為醫管局要改善管理,挽留人才,以免有醫生一通過執業試,就轉投私營市場。

對於政府建議成立法定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基金會認為應設立上訴機制,靈活處理個別未符合所有指定準則的醫療人才,例如覆核已在本港醫療體系內工作一段時間的有限度註冊醫生,是否應加以招攬及保留。

一文看清「疫苗氣泡」防疫措施,食肆須分4類營運:https://bit.ly/3xy0Jxy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洪芷晴